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基督福音與心理學

讀經: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裡面.又從你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 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裡面、使你們順從我的律例、謹守遵行我的典章 (以西結書 36:26-27)

今天有許多教會大量地引進心理學的概念到教會的操作當中。例如,透過載歌載舞來使人興奮,並且宣稱這個興奮感來自於聖靈的工作。或者,透過一些故事或情境,來挑動人的情感,並主張這是聖靈的感動。甚至,在所謂的醫治特會中,催眠的手法隨處可見,只是一般人不懂,所以沒辦法發現罷了。

正因為這樣的情形日漸猖獗,所以許多通曉心理學的人看見了教會用這些手法來操作時,他們不但不會認為這是神的作為而來尋求神,反而更加深了他們相信教會只是一群神棍,利用心理學在操弄人心罷了。

在教會之中,也有人發現了這樣的問題,並且開始反思或批判。問題是,到底教會要批判的,是教會濫用了心理學的這一件事?還是,應該批判的是心理學本身?

福音與宗教

為了使教會和基督徒能夠更正確地理解這一個問題,我們應該先來區分基督福音和宗教之間的差別。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的宗教。事實上,一般人看基督的福音,會理所當然地將福音歸納成一種宗教,將其稱之為基督教。然而,對於真正領受了聖靈,明白基督福音真意的人來講,福音與宗教之間有著全然相反的意義。

舉例來說,當一個基督徒告訴佛教徒說,我之所以可以有平安,是出於我相信一切都有神的旨意。佛教徒可能會說,是的,其實你們和我們是一樣的。我們之所以有平安,也是出於我們相信一切的事情都有命定,是一種緣分。這樣的遭遇,我不只一次親身經歷。

表面上來看,基督福音與佛教似乎有著一樣的本質。但如果你真的繼續了解基督福音和佛教的教導,你會發現他們之間存在著一個根本上的不同。對於佛教徒來講,一個人的平安,來自於他相信自己活出一個無我的生命,或是一個善的生命,剩下的就交給命定和緣分。而命定和緣分必定因著你的無我和你的善,要給你一個福報。在這裡,我必須承認,我從不同的虔誠學佛者聽到許多不太相同的講法,所以我並不真的知道具體的說法,或是主流的說法究竟為何。但是,重點是,我必須要盡到我的責任,然後剩下的交給那超乎人之上的去決定。對佛教徒而言,釋迦摩尼悟出了一個道,他做了,得道了,所以我們也應該要照著做,便可以得道。

基督徒的平安,與基督徒本身做了什麼毫無關係。我們的平安來自於從神那裡降世為人的耶穌做了什麼。和佛教,或任何其他宗教之間,關鍵的差異在於,基督耶穌的福音是耶穌做了什麼,但卻不是:所以,基督徒也要照著做。基督徒之所以有平安,可以相信一切都有神的旨意,是出於對耶穌做了什麼事情有所瞭解,僅此而已。當然,基督徒會對應耶穌所成就的這件事情而反應出一個屬乎基督徒的生命;但同時,基督徒所反應出來的生命,並不是回過頭來決定他與神之間關係的原因。一個基督徒因著明白耶穌所成就的事情而與神有關係,並且反應出來;這個反應是看見耶穌的證據,但不是基督徒得著神的原因。

所有的宗教,都是要人做些什麼,換取神的賞賜。有些宗教要人獻祭換取神止息憤怒。有些宗教要人靠著行善,換取神的獎賞。有些宗教則要人努力服事神,換取神的接納。不管怎麼樣,只要是宗教,就脫離不了要靠著人的表現來作為換取神或神明庇佑的條件。連同被認為和基督信仰同源的猶太教和回教在內,都是靠著自己的作為來換取神的認同。

基督耶穌的福音卻不是如此。福音,是神要告訴人的訊息。在這個訊息之中,神告訴我們,人都在罪中與祂隔絕。不論你是否認同這個講法,這個講法都在宗教之中被反覆的驗證。正因為人都與神隔絕,所以人們只好反覆地藉著宗教儀式和行為,試圖修復這個與神隔絕的關係,期待藉此獲取神的庇佑。即便你認為自己不相信任何宗教,這個不安全感仍舊會反應在你追求金錢、地位、家庭、健康等世界價值,以及害怕失去這些會使你失去人生意義的這個恐懼之中。

福音不但告訴我們,人都在罪中與神隔絕。福音還告訴我們,人能夠與神和好,不是出於人有任何的表現,能夠向神換取這份和好,得到神的保佑。人之所以能夠與神和好,是靠著神主動替罪人預備了能夠贖罪的代價,就是耶穌基督替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然後,如果你真的接受這個神的預備,把你的靈魂倚靠在神所告訴我們的這個真理之上,你就藉著耶穌得著了與神關係的恢復。

宗教與福音的差別在於:宗教教導我們,人要做些什麼來換取神的庇佑;福音是神告訴我們,祂做了什麼,叫我們能夠能夠重新進入到神的同在之中。

建構在這個差別之上,我們不難想像,表面上同樣看起來是基督教會的地方,依舊可以區隔為宗教式的基督教,以及福音式的基督信仰。換句話說,打著基督旗幟的教會,其實有許多是宗教而非福音。他們教導著人要靠著自己的努力來換取神的喜悅、認同與保佑。這樣的教會,他們同樣會教導人要信耶穌。但是,他們大概提一下耶穌做了什麼之後,就只剩下教導信眾要這樣做、那樣做,才是基督徒該有的樣貌。也就是說,他們解釋了耶穌的作為,並且主張這個作為足以使耶穌成為你應該要敬拜的神。然後,他們主張你既然拜耶穌這一位神,你的行事為人就應該要對得起他。說穿了,這樣子的信耶穌,其實和相信媽祖或關公是一樣的。我們難道不是都知道這些神明有什麼豐功偉業,足以成仙成佛,以至於我們拜他們可以換取庇佑嗎?他們成了神明,有能力;我們透過事奉他們,以及透過我們是個好人,換取有拜有保庇。

真正的基督福音,止於耶穌所成就的事情。基督徒藉著了解這個福音的內容,而產生一切的反應。但基督徒的生命,以及基督徒所做的事情,並不是這個使人得救福音的一部分。我的表現反應著我明白這個福音,卻不構成使我進入福音的理由。

宗教和心理學

很明顯的,自稱為基督教會的地方中,有許多只是宗教機構,他們並不傳講耶穌基督的福音。因為是宗教機構,所以信眾在裡面的表現,必須要被拿來評斷他與神之間的關係。他們因為不明白自己與神的關係是建構在他對於這個福音的認識有多少,所以不知道當人越認識福音的時候,他就越能在行為上反應出他深深的認識神。相反的,他們會以為,信耶穌,就是神或者透過靈恩的方式,或者透過提升人的意志力,使人能在行為上日益變好。一個,是我越來越認識耶穌,所以我知道該怎麼做;一個,是我知道該怎麼做,等於我和耶穌的關係越好。於是乎,宗教式的教會對於外在表現的重視,自然遠遠勝過幫助人更認識這個福音。對他們而言,認不認識神不是重點,有沒有看起像是認識神的表現,才是重點。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認出來這些教會信的是宗教,而不是基督的福音;世人該做什麼,而不是來認識耶穌到底做了什麼。

心理學又是什麼?在不講求嚴謹專業的定義之下,我們基本上可以說心理學就是一種了解人內心運作的學科或學問。這一門學科或學問的用途為何?毫無疑問的,它最主要的用途之一,就是要幫助人藉由對自己的了解,能夠改善自己的生活。最常見的操作方式,大概就是去看心理醫生或諮商師,透過他們的技巧和專業,幫助一個人更認識自己,以期能夠藉此改善自己的生活。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當個業務一直很失敗、挫折,壓力一直很大。後來,我去看了心理醫師,他告訴我,我很內向,可能不適合這種需要大量與人交流互動的工作。假設我以前沒有注意到,而現在意識到了,多少有助於我調整我的工作。不一定等於我不能做業務,但也許我應該要用適合內向之人的方式來當個業務。

如果宗教式的基督教會需要藉由信眾的表現來展現他們與神的關係是良好的,對於這些宗教機構的領袖來說,心理學難道不是一個能個製造這些結果的好方法嗎?因為,宗教判斷一個人是否合神心意是憑藉著人的行為和表現。而心理學正是能夠幫助人去產生所期待的行為和表現的工具。這當然是一個好方法。對於宗教來講,他們不外乎希望透過使你行為變好來證明神的影響,或是透過一些心境的改變來顯明神的同在。而不論你是想要製造一些好行為,或是你是想要製造一些情感上的愉悅,心理學都是可以運用的好工具。而且,用了之後,我們還可以將功勞歸給聖靈,說這些都是聖靈的工作,是神同在喜悅你的證據。

因此,我們發現教會開始越來越多的採用心理學的技巧,神學院也越來越多開辦心理諮商或神學心理之類的課程和學位。許多時候,教會藉由心理諮商和諮商的技巧來幫助信眾,並且信眾得著幫助的時候,我們卻把它當成神行了奇蹟。但我們應該要知道,如果我們不會把看醫生之後病好了當成神蹟,我們就不會把運用諮商技巧而得的安慰當成神蹟。也有許多的教會,在聚會的流程之中運用了行銷、暗示,甚至催眠的心理技巧,並且讓會眾相信這些特殊的感受是出於聖靈的降臨。

之所以許多學科學的人會相信宗教不過是一種心靈的寄託,其實就是因為宗教為了使人相信這些作為是有靈界的力量,就必須運用各種環境和心理因素,與靈界之間加以穿鑿附會。而正因為宗教靠著人的行為,本來就只能讓信的人藉此感覺自己確實是得著的,心理學就成了宗教最佳的代替品。不單單只是不相信宗教的人轉而相信心理學,更是讓宗教發展受限的時候可以改用心理學的操作來製造宗教的效果。

宗教與心理學之所以可以互為代替,又可以交相運用,正是因為兩者的出發點,都是要透過人的作為來改善人的生活。心理學作為一門學問,雖然發展至今不過一兩百年,但是人的心理,以及人對人的心理有所觀察與認識,卻是從有人類以來,就未曾間斷。宗教和神棍之所以可以讓人迷信,正是因為對人心理有巧妙的認識。這並不需要是出於靈界,也不必是透過交鬼。但也正因為如此,心理學和靈界之間的關係,就容易讓人難以區分。

當然,宗教和心理學有一個顯著但又令人容易忽略的差異,而這個差異,會是屬乎福音的基督教會正確理解心理學關鍵。宗教,運用著心理學,但主張著與靈界、來生、天堂、地獄之間的關係;心理學,單純的來看,只是對人內心/性格/身心的觀察,並且透過這些觀察,試圖改善人在這個世界上的生活。同樣主張著人要靠著自己的努力,但宗教主張著與人和神的關係;心理學只管人和自己的關係。

有些教會和基督徒會反對這樣的講法。我知道的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許多心理學家用心理學來反對基督教會。因此,這些教會認為心理學是有屬靈的意涵。但問題是,這些心理學家實際上是用心理學來反對宗教,而不是反對基督的福音。他們反對的,是利用心理技巧來欺騙人心的宗教與道學;他們相信宗教至多是心靈的寄託,是一種心理學的運用。他們之所以連同基督福音一起反對,並非出於心理學的因素,而是出於自己本來就活在與神隔絕的狀態之中。並且,他們因此無法區分宗教和福音的差別。問題不在心理學,而是在宗教式的基督教。

第二,這些教會認為心理學對人的觀察的正確性是質疑的。問題是,心理學本來就是一門不確定的學科。心理學是一種對人和對生物的觀察,並且藉由這些觀察試圖歸納出一些分類。除非我們真的能夠收集全部可能收集的資料,並且全部加以分析,否則本來就沒有可能百分之百的確定。事實上,所有的科學,不論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本來就全部都是透過觀察歸納整理出來的學科。也沒有任何一門的科學真的是可以全然被確定的。數學在基礎的部分固然有多已經確定的地方,但是數學作為一門學科,也是有許多尚未能夠加以確定的地方。更不要說大氣科學了,一整個就不精確,氣象報告常常失準。但我想沒有人會否定大氣科學這門科學,也不會有人因此拒絕相信所有的氣象報告吧?

第三,正因為宗教時常有意無意的運用了許多的心理學,再加上心理學是一門不精確,又存在著諸多未知的一門學科,所以許多偏門的心理學會加上靈異或神秘的色彩。因此,如果對於心理學缺乏正確理解的人,看見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對於心理學產生不信任也是可以理解的。就好像我們如果看多了因為錢而破碎的家庭,也是有可能得出一個錢是邪惡的結論,這並非不能想像。但是,心理學,正確地理解,就只是一個觀察人,並且歸納,試圖供人參考並運用的學科,並無關乎屬靈的事情。至於人要如何用它,是另外一回事。

福音與心理學

當我們看見那些沒有福音,但又稱為基督教會的宗教機構大量運用心理學來操弄人心的時候,自然要問的是,屬乎基督福音的教會應該要如何面對?

首先我們應該要意識到的是,即便是反對將心理學運用在基督福音之中的教會,仍有可能是宗教機構,而不是屬乎福音的教會。

讓我們回顧一下。福音和宗教的差別,在於福音在乎的是神的作為,並且我們要來明白神的這個作為;而宗教在乎的是人的作為,並且人們應該要照著指示去做。宗教和心理學的共通之處,在於兩者都是主張,人如果照著我們的教導(或道理、或心理學派),就能夠得著改善。宗教在於主張這是屬靈(神)的要求;心理學則告訴你這是人性格、腦分泌等等的運作機制。但是,宗教固然試圖解釋人和神的關係;心理學單純的來看,只是一門對人觀察歸納的學問,有沒有價值固然見仁見智,扯到靈界卻是大可不必。

那麼,基督教會應該要批判心理學嗎?還是,我們應該要批判的,其實是濫用了心理學的教會(宗教)?

今天我們在網路上,其實可以找到許多教會和基督徒所發表的文章,他們是直接否定心理學有任何存在的價值。原因是,他們認為心理學取代了上帝。人們因為相信了心理學,接受了心理學的幫助,就不再接受從神而來的幫助。問題是,心理學實際取代的是宗教。有些,是藉著心理學而拒絕宗教;有些,是把披著宗教的外殼,卻運用著心理學的技巧。

嚴格的說起來,是不認識神的人,藉著心理學得到了幫助。這些幫助,對這些人而言是真實的。但是,不論這個真實的程度如何,都無關乎與神和好的屬靈層次。如果,我因著工作壓力尋求了心理諮商的幫助,並且壓力得著了釋放,這個幫助是真實的,但同時也是相對的。他使我現在的壓力得釋放,但沒有使我與神產生任何關係。這與我生病看醫生並沒有什麼兩樣。如果,我因著心靈空虛而去尋求宗教,結果教會運用了心理學使我暫時得到了心靈上的滿足,這個滿足對我也是實在的,至少,在它消退之前是這樣的。即便教會沒有特別運用心理學的技巧,只要這個教會所傳的是宗教而不是福音,其實結果是一樣的,都是靠著人自己來換取自以為的滿足。

換句話說,只要心理學停留在屬世、相對的層次之中,不要主張自己是要把人帶到神的面前,它就是一個可以參考的科學。即便一個人因著心理學而認為宗教是假的,並連帶的否定了基督的福音,那也是因為宗教的操作,使他以為宗教不過是操弄人心的騙術。這個相信心理學的人需要看見福音和宗教的差別,而不是我們需要全面的反對心理學。如同古時候醫術會被當成巫術,現在的心理學被當成異端,不是因為心理學屬乎靈異,而是人們,至少少數的人們,因著無知而繪聲繪影。

這時候你會發現,把心理學運用在宗教之上的人,他們或是騙徒、神棍,或是出於無知而把自己不明白的事情當作屬靈的事情;但同時,那些因此而全盤否定心理學的人,他們同樣也是無知,同樣的把自己不明白的事情當作屬靈的事情而迷信,迷信要反對心理學。

基督的福音在乎神的作為,並不在乎人的行為。心理學從來不可能主張它是神的作為,也沒有主張靠著人利用心理學所產生的作為能夠進入與神的和好。主張能夠靠人的作為與神和好的,是利用了心理學的宗教。基督徒需要批判的,是宗教的行為。因為宗教主張憑著人的作為,可以與神和好,或是討神的喜悅。

基督徒另外需要批判的,是把心理學引進屬乎福音教會的行為。因為,福音在乎神的作為,與人的行為毫不相干。基督徒的生命源自於對福音的認識,自然不需要憑藉著心理學的操作與技巧來製造一個看似屬靈的生命。但這並不等於心理學在我屬世的肉身之上,全然沒有它的價值。只要一個基督徒不會認為生病只能等候神的醫治而不能看醫生,他就不會認為基督徒有壓力時只能等候神,卻不能透過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壓力源來尋求解決的方法。要知道,如果只能等候神來解決,才是基督徒當有的行為,就等同於宗教要倚靠自己來討神的喜悅。這樣一來,便和耶和華見證人不準信眾看病是一樣的。

我們可以看見,有些宗教式的基督教把心理學帶進到教會之中;但有些教會則透過全然反對心理學來進行他們宗教儀式。如果我們把心理學從全然接納,到全然反對看成一個光譜,則不論你的宗教信仰是在這個光譜的哪一邊,你都沒有看到那屬乎神作為的福音。當教會藉著心理學來討神喜悅時,她正在進行宗教的儀式;當一個教會藉由否認心理學來討神喜悅的時候,她仍舊再進行一個宗教的儀式。這和法利賽人在乎到底可不可以納稅給該撒是一樣的。基督的福音並不在這個接受或反對心理學的光譜之上。因為,基督的福音無關乎人的作為;而基督徒屬靈的作為只關乎是否出於對福音的認識。

我們需要的,不是接受心理學到教會之中成為神屬靈工作的一環,也不是把心理學全盤的否定,認定它和基督徒的生命全然牴觸;我們需要的是把心理學回歸屬乎世界的心理學,就如同醫學或大氣科學,然後在教會裡回歸一個以基督耶穌為本的福音。心理學在基督的福音裡面沒有它的位子,但並不等於心理學在這個屬乎肉身的世界沒有它的位子。

基督的福音,是神做了什麼。神藉著賜下愛子耶穌替我死在十字架上,承擔了我的罪;因著耶穌是無罪的,三天後神使他復活戰勝死亡,並將那使他復活的公義算在我的身上,使我脫離死亡的轄制。我在神面前的成與敗,我是否是一個基督徒,百分之百完全的建構在我是否信靠個真理是唯一能夠使我來到神面前站立得住的依據。

我會有許多的行為,但我的行為不足以影響福音對我的功效。當我越來越理解這個福音的時候,這個對真理的認識會越加地反應在我的生活之上。只要我確實信靠這位神的作為,不論我認識的深淺,也不論我的行為如何,都不會使我脫離這個神所賜福音的恩典。

一個傳福音的教會,知道人得救無關乎自己的作為,也知道基督徒的表現源自於對基督福音的認識。因此,這樣的教會不會把心理學引進教會之中。不但如此,這樣的教會無論是在詩歌的敬拜、佈道的信息,以及新朋友的接待,都會避免透過操作人的情感來使人產生認同,而會單純的傳達福音的真諦,以及活出基督徒對神的敬拜與榮耀。這樣的教會,不會把心理學帶進基督福音之中,而會把心理學留在教會的門外。並非我們否定心理學,而是明白心理學沒有辦法使人明白或接受福音,反而會讓人因著心理所受的影響而誤以為自己屬乎神,屬乎教會。

把心理學帶進教會,運用它來影響人的行為和情感,並且主張是神的作為,當然是荒謬;但是,把心理學當成與基督福音敵對的存在,並主張基督徒應該全然敵擋心理學,也同樣是荒謬。只要你仍不明白福音不關乎人的作為,你就會以為心理學或是應該要運用在教會,或是教會應該要全然抵擋心理學。只要你明白福音只關乎神的作為,你就會知道心理學歸心理學,認識神歸認識神。一個是無關乎救恩,人的作為;一個是唯一關乎救恩,神的作為。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一切都是出於神、他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這就是神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所以我們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神藉我們勸你們一般.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神和好。 (哥林多後書 5:17-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